杭州是浙江省省会、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和杭州都市圈核心城市,下辖10区3县市。近年来,随着杭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,全市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快速增长。目前,全市机动车已达266.6万辆,其中,主城区135.6万辆。
处于“后峰会、前亚运”关键建设期的杭州,共有110公里的快速路和310公里的地铁正在全面施工,主城区干线公路的通行能力下降11.9%;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,使得人口规模快速增长、人口分布剧烈变化。今年的第三方城市交通报告却显示,杭州在百城拥堵指数中的排名已从2013年的前三位降到了目前的第三十五位。
从“极度拥堵”到“轻度拥堵”,这个数字的下降来之不易。2016年4月,杭州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“城市大脑”,以交通领域为突破口,开启了利用大数据改善城市交通拥堵的探索。随着数字经济发展,智慧治堵的方式不断创新,实现了从“辅助角色”到“关键力量”的转变,体现在四大方面。
一、基于“城市大脑”的智慧化交通管理应用
一是实时掌握交通态势。“城市大脑”每2分钟对城市道路交通状况进行一次扫描,实时感知在途交通量、延误指数、快速路车速等7项交通生命指标,供决策指挥人员量化掌握实时路况。其中,在途交通监测技术为国内首创,领先国际同类技术。
二是精准预判路况趋势并自动识别警情。“城市大脑”可自动提前研判路况趋势,为交通诱导和勤务部署赢得时间。“城市大脑”能够自动发现110种警情,日均自动发现警情3万余起,准确率达95%以上;从发现到报警平均用时仅10秒钟,并可就近调度警力第一时间快速处置,将事故导致的交通拥堵影响降到最低。
三是交通执法能力全面升级。依托“城市大脑”构建的全方位非现场交通执法体系,基本实现对交通违法行为的识别、摄录自动化。2018年,杭州市交通违法非现场执法总量达1355万起,处罚数量位居全国第一。
二、基于“城市大脑”的智慧化堵点治理应用
一是准确及时发现常发性堵点。利用“城市大脑”实时掌握城市拥堵态势,动态监测道路运行情况,形成堵点警示和统计机制,为年度堵点治理项目的确定提供基础。
二是精准分析,制定科学有效的治堵方案。利用“城市大脑”视频卡口数据准确分析路口路段车辆的流量、流向、流速,准确判断交通拥堵症结,科学制定改善方案,从系统性、全局角度精准施策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点。
三是定量精准评估堵点治理成效。结合“城市大脑”的统计分析功能,可对堵点治理前后进行对比分析,准确评估堵点治理成效。以杭州东站枢纽周边交通治理成效评估为例,治理方案实施前后,东站周边3.2公里范围的日均交通拥堵延时指数从1.44下降至1.28,最拥堵的新风路天成路交叉口则从1.73下降至1.34,效果显著。
三、基于“城市大脑”的公共交通智慧化应用
一是搭建一站式公交云服务出行平台。借助“城市大脑”的云和大数据技术,综合高德地图等GIS(地理信息系统)信息、路口信息、交通量OD(起止点)信息和算法,结合公交GPS信息和移动全支付数据,开发公交动态模型,在此基础上进行区域公交线路联动优化,并推出公交快线、定制公交、数字旅游专线等多元化出行方案。
二是实现了公交运力资源的合理精准调配。通过对海量公交出行客流数据进行分析,获取精准动态客流OD信息及基于乘客习惯的OD预测信息,自动编排行车作业计划,全面实现了“全自动+人工辅助”的智能调度,从而合理配置运力,提升调度效率。
三是构建了公共交通运行指数系统,提升行业监管能力。通过对公共交通系统基础信息及运行状态信息的准确掌握,构建了实时公交运行指数监测系统,结合公共交通运营企业的服务质量考核评价机制,有效增强行业管理部门的监管能力。
四、基于“城市大脑”的智慧化公众服务应用
一是提供科学、合理的行车导航服务。交通参与者可以与“城市大脑”即时双向互动。通过与高德地图的协同,及时发布交通事件信息,为出行者合理规划出行路径,减少出行时耗。今年以来,“城市大脑”交通系统对外发布各类信息5万余条,收到各种路况信息4.8万余条。
二是提供共享、便捷的停车服务。今年,“城市大脑”停车系统已上线运行,接入并整合了73万余个停车泊位信息,推广停车“先离场后付费”。目前,全市已开通近2000个停车场,车辆离场速度提高8倍,大为提升停车场周转效率、改善市民停车体验。
三是推出“非浙A急事通”服务。在“城市大脑”非现场执法能力保障的前提下,今年7月29日起,杭州实施“非浙A急事通”服务,非浙A牌照车辆每年可申请12次限行时间内通行,目前日均服务约5000车次。杭州也成为第一个利用大数据有序放宽限行措施的城市。
下一步,杭州市交通运输局(市治堵办)将贯彻落实《交通强国建设纲要》重点任务,顺应共享出行、预约出行、出行即服务等智慧交通新模式的发展,深化“城市大脑”在交通拥堵治理领域的应用,把握以公共交通为根本、停车管理为抓手、经济制约为手段、绿色低碳为方向4个关键,争创一批可复制、可推广的杭州治堵经验。